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话黑箱建筑 (第1/3页)
三个台风即将同时袭卷台湾,当新闻播报这件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罕见气象时,周伟铨心里所想的是明天的台风假是否可以如预期般的施行,毕竟要台北市政府愿意顶着各大企业和舆论压力宣布放台风假,那还不如自己请假不要出门会来的更痛快一些,不过这一次可是来自巴士海峡,太平洋的三个台风同时侵台,光从阵容来看就足够吓的官员们一身冷汗了。 更何况这三个台风的路径完全划过台北市区,这更是史上罕见,不,应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从气象预报图看来,这三个台风有某个时间点会同时在台北市中心交会,就好像台北有某种x1引他们前来报到的引力那般。 虽然对台湾即将面临的灾情感到忧心,但周伟铨还是挂心着台北市政府晚间八点即将发布的消息,想着想着,他将推车上的书一本一本拿起,按照编号放到书架上去,在五楼政府资讯与法律阅览室,有不少是过去国民政府时代的老旧资料,许多书籍已经散发出腐朽的味道,在拿起书本的时候,他还尽量避免碰到书籍上某些看起来hh黏黏的地方。 「啧啧,又转了一格了啊。果然是这样,真是不好的徵兆。」 周伟铨将推车移到下一个书架的时候,他看见一名坐在靠近窗边的座位,年约二十五六岁的男孩。那个男孩带着一副黑sE的粗框眼镜,左手手腕上系着一只银黑sE,看起来不算小巧的手表,身上是显眼的亮蓝sE的衬衫和深蓝sE牛仔K,手肘撑在桌面上,用手托着下巴,彷佛若有所思的看着就位在窗户正对面的中正纪念堂。那个男孩时而叹气,时而发出一些微弱但语重心长的声音。 这个男孩已经出现在这里两个礼拜了,他每天来到国家图书馆,从来没有找过资料,或看过任何一本书,他只是静静地,凝视着中正纪念堂的广场,或许他是在做乡野考察,也或许他只是情伤,希望在这安静的图书馆中自我沈淀,总之,他这几天来怪异的举动确实让周伟铨印象深刻。 中正纪念堂一直不是周伟铨喜欢的地方,他觉得那片建筑乍看之下很像一个祭坛,如果说是陵墓的话或许更为贴切,这座建筑的设计者,杨卓成先生,当初就是以南京中山陵为蓝本x1引了那批保守的政府官员的目光。 而最让他不服气的是,1976年中央政府决定建造中正纪念堂,开放国际竞图的时候,当初的规定分明是「创造新颖设计,并具有庄严而独特风格」,不知怎麽的,最後据说就在前第一夫人蒋宋美龄nV士的「钦点」之下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 「欸,伟铨,过来一下。」从後方办公室呼叫周伟铨的,是国家图书馆政府资讯室主任,她是一个充满贵气的nV士,招牌动作是一边用嗲声嗲气的嗓音说话,一边用右手推着她那暗红sE的眼镜框,国家图书馆的员工都称她是「艾姐」,原因不是因为她名字有个艾字,而是因为她讲的话时常会有个「欸」的开头。 「是,有什麽需要做的吗?」作为一个国家图书馆工读生,周伟铨没有不听艾姐说话的理由,毕竟在这层楼,事务就是由艾姐在统筹分配。 看着眼前时而搔着後脑勺,时而拨着额前深褐sE浏海的男孩,很难将他与台湾的第一学府连结在一块。周伟铨现职为台湾大学的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活自由的关系,他选择了看起来颇有架势,又带有些许书卷气的国家图书馆来当做课後工读的地方。 「欸…,其实是想麻烦你出个公差啦。」只见艾姐在满是文件的办公桌翻翻找找。「欸,对了,你要不要吃苹果,这是合作厂商送来的富士蜜苹果,很好吃喔。」 艾姐指着位在一旁小桌上的纸盒,盒中的苹果看起来红得发亮,盒子中放着八颗苹果,和一个已经没有苹果的缺口,少掉的那一颗显然是艾姐吃掉的。 「不用了,我现在不太想吃东西,早上吃太饱,连午餐实在都吃不太下。」周伟铨笑笑地回绝,事实上他只是觉得吃苹果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好吧!算你损失。」艾姐自讨没趣地说着,她总算找到要请周伟铨帮忙跑腿的东西,只见她从一叠会议记录的下方拿出一本褐灰sE的旧书籍,书的封面上还贴着hsE的便条纸。「找到了,就是这个,上礼拜有个客人预订这本书,他本来是预定明天要来拿的,但是明天我们图书馆可能会放台风假,呃,我是说可能,你也知道其实是有点困难…。所以他想请我们帮他送到中正纪念堂的办公室去,他会再到那里去拿。」 「喔好啊,不过没想到我们图书馆竟然还有宅配到府这样的服务啊…,我下次也要试试看订书送到我家。」周伟铨从艾姐手上接过书,没好气的说着。他仔细看了看书本上的hsE标签,上头写着「中正纪念堂B1F通讯室」。对周伟铨而言,这或许是可以cH0U空到中正纪念堂闲晃的好时机,对一般民众而言,中正纪念堂正堂内只开放一楼,三楼,以及四楼的蒋公大厅,所以能藉由职务之便到一般人没办法到的地方,感觉好像还算不错,即使他真的没有很喜欢那栋建筑物。 「哎呦,毕竟那个客人算是一个政府官员,我们也很难拒绝嘛…。更何况,他还招待了吃的给我们。」艾姐边说边把眼神飘向小桌上的苹果盒。「果然是那样啊!」周伟铨心里想着,这不算是公器私用的一种形式吗? 「那…我去的时候是要跟谁联络吗?B1感觉像是办公区域之类的地方,我应该没办法进去吧!」周伟铨问道。 「喔,不用担心,那个客人说地下一楼的入口在瑞元厅和介石厅中间,那个门很隐密,一般民众不会走到那个地方,所以你从那个门进去之後下楼梯,出来之後右转,就可以看到通讯室了。」艾姐一副很懂的样子,事实上她也不过是听别人的转述,周伟铨听着,脑里感觉到不太对劲,总觉得中正纪念堂的办公室管理还真是不够周延,怎麽会有可以让外人自由进出的门呢?不过由於这座建筑已经是30多年前的作品,设计上少了些什麽也不算太稀奇,毕竟它就是一个「黑箱」的产物。 1976年,政府为了纪念於前一年过世,领导国家将近半个世纪的总统蒋中正先生,特别於当年六月火速决定兴建中正纪念堂,以表达对领袖永远的追思之情。於是同年10月,由当时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党政学要员陈立夫,张群,何应钦等人,成立了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 在经过委员会与当时的总统蒋经国先生,以及蒋中正总统遗孀蒋宋美龄nV士等人的多方磋商,最终决定在位於台北市国民党中央党部对面,一个原属於日治时期步兵第一联队,国府迁台後由国防部所管辖的一块市中心空地上,兴建这座同时兼具音乐厅,戏剧厅的高水准纪念公园。 既然政府如此高效率的达成选地,建设的大事就刻不容缓了,於是同年筹备小组即刻进行了国际竞图。为了表达建筑的国际X和前卫X,筹备小组提出了三点要求: 1.表达中国文化JiNg神。 2.创造新颖设计,并具有庄严而独特风格。 3.有效应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讲求经济实用。 规则既出,打着「新颖设计」的旗号,大量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稿件如雪片般涌入筹备委员会,最终共计43件稿件,选出五件入围进入最後的总决选。 仔细观察五件入围的作品,三大建筑事务所的几何造型与权威的对称轴线方案,宗迈与沈祖海建筑事务所的同心圆状纪念馆设计,来自美国,具有华府纪念塔姿态的绿地公园,德国建筑师的东方型态岛状公园,以及最後一个,建筑师杨卓成的和睦建筑事务所所规划的中国式陵寝建筑,搭配如北京紫禁城的g0ng廷式音乐厅与歌剧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