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台东三水之旅2 (第1/1页)
晓红才刚到台东生活就在小欧的带领之下游过自然的地泉pulue、泡过知本的温泉、游过佳母子湾的海水,这些经历让她惊YAn到台东生活的美好。小欧说要带她T验台东三水,最後一水是溪水。台东县在台湾的东南端,是由两座山脉从东北向西南纵走而形成一个狭长形的县市,西边的山是中央山脉中段主棱的群山,东北侧的山是海岸山脉,两座山之间夹着花东纵谷;东边则是由太平洋环抱。两座山都布满溪流,且皆由西往东流入太平洋,独特的山势造成溪流长度不长、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是溯溪的好天堂。 由於晓红从未溯溪过,因此小欧带她去有名的溯溪入门溪—台东海岸山脉的七里溪。七里溪在台东县东河乡隆昌村,它的水流行径很平缓,溪中没有甚麽大岩石,适合T力不佳或是首次溯溪的人。但七里溪沿途有着连绵不绝的峡谷地形非常受到溯溪人的青睐。晓红带着兴奋和焦虑的心情溯她在台东的第一条溪。七里溪一开始是宽阔的溪岸,走了不久就见到,着名的一线天峡谷,两道几乎快贴近的高耸岩壁,好不壮观。小欧介绍说七里溪的峡谷都是千万年地壳变动所形成,非常具有历史感。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是海底下的火山作用造成。欧亚板块隐没到菲律宾海板块造成一个很完整的海底火山系列,从吕宋岛,以及往北延伸的兰屿、绿岛、花东海岸山脉,被称为吕宋岛弧。因此海岸山脉的地质主要是由火山爆发喷出造成的安山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与火山灰组成的火成岩。 晓红大略知道花东地形、地质,国、高中的地理课有概略提过,不过总归是课本,为应付考试,考完就忘了。她认为地形、地质真的得亲身接触才会有深刻T会与理解。像这一次亲眼见到七里溪壮观的峡谷、不同地质的岩壁,真的可以感受地形变化的历程,她心里纳喊着,这才是地理课啊!真实又有趣。 一般溯溪想玩得尽兴,溯得安全,需要有完备装备:溯溪鞋、头盔、溯溪穿着夏天着易排汗紧身衣、K,冬天着潜水衣、安全吊带、有锁g环、伞带、普鲁士绳环、八字环、救生衣、护胫或护膝、护轴、浮水绳。小欧碍於经费不足,只带晓红去买必备的溯溪鞋,因此她不敢带晓红溯太远,只是〝轻溯溪〞T验一下台东独特的溪谷。 後来,晓红自己报名参加台东当地的溯溪团T,有完备的溯溪装备且费用不高,又有多数的工作人员带领保护,三个新手参加却有六个工作人员。原来她/她们不是营利团T而是一群Ai登山的台东人,觉得夏天爬山太热改为溯溪,自己溯溪也带领想溯溪却没装备的人。虽然全身着完备的溯溪用具,晓红心中还是充满担忧、焦虑,害怕自己T力、能力不足。尤其走了没多久就遇见溪中一道长坡,需要逆水攀登上去,她吓到发抖。领队先讲解程序,然後三个工作人员再示范如何攀登上去,领队鼓励晓红第一个攀登,只要依照上方带领者的指示行事就可以。她带着焦虑不安的心乖乖的听命带领者的指令,一步一步往上攀,不久之後居然安全顺利地攀登上去。她既惊讶又开心在坡顶上为後面的新伙伴加油。 在她後面攀登的是一位60岁阿伯,他自述常参加铁人三项,还曾泳渡日月潭、玩过飞翔翼,是个有着丰富T能经历的男X,却从没溯溪过,大家都认为溯溪应该难不倒他。谁料,却跌破大家的眼镜,他竟然攀登了三次,又跌破大腿当天他执着要穿短K才完成。晓红惊讶阿伯b她还r0U脚,这怎麽可能?她细想阿伯逆水攀登的过程,原来他都没有按照带领者的指示,带领者要他往右边,他说左边b较好走便往左边,Ga0半天他都没办法往上攀登,带领者决定拉他上去,请他不要抓住绳索,阿伯却不敢放手Si命抓着绳索,最後只好变成三个工作人员〝用力拉他〞上去,过程中他因身T摇摆大腿磨擦到岩壁而破皮流血。最後的新手是刚从嘉义林务局调职到台东工作的一位近40岁的单身nVX,她依照带领者指示也和晓红一样安全顺利的完成攀登。 晓红经历过这一次溯溪之後,得出心得,看似危险的溪岸旁的巨岩攀爬,或是溪中长坡逆水攀登,在充分的装备与工作人员的协助之下都能变成非常容易就完成的任务。当然首要之务是新手一定要依照老手的指示行事。她Ai上溯溪,之後又参加了四次。 其实,溯溪老手的指示大都是在遇见b较危险的溪况时才会出手协助,其余平缓、简易的溪段都是让新手随X走,她们只在周边看护。晓红自行走也会有些挫折,溯完溪她反省自己哪些走法不顺畅,想说下回溯溪就如何改进。没料到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下一次,她发现每条溪的地形、岩石、流势、石头的状况都完全不同,等於说每条溪都是〝第一次〞。最後两次溯溪,她不再反省改善走法,而是顺着每条溪的特X走,反而走得顺畅。溯溪让她大大T悟到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力量;更感悟到人类能力的有限与渺小。 与大自然接触的经历让晓红也有另外一个对自我的T悟,就是面对大自然要放弃〝自我掌控〞,人类是没能力控制大自然的,在大自然里若只站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立场行事,最後受伤的一定是人类自己,不是大自然想伤害人类,而是人类不了解大自然而受伤的。半年後,她跟随一位从美国移民到台东的英语老师学习冲浪三个月,完全印证上述的T悟。这是後话,以後再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