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章 被乱民打死的卫周胤  (第1/2页)
    历城在籍人口1万1千2百3十5户。    总人口5万6千2百3十2口,除去官吏士绅家族子弟,不用缴纳赋税外。    这次历城需要缴纳赋税的人口,为5万3千余口。    而大明的税赋来源,主要是3大类,1是田赋、2是丁税、3是商税。    明末百姓还加了另外1项重税,那就是3饷,即兵饷、边饷和军饷。    3饷也称之为辽饷、剿饷和练饷。    这3种税费主要以户为单位征收,每户老百姓,每年都要额外缴纳银两、布匹、粮食作为3饷税钱。    原本3饷税费的初衷,是用于军事上支出的,但实际上收上来的税钱,大部分却被那些贪官污吏给挪用私吞了。    对于百姓来说,如果只是田赋、丁税、关商税的话,其实真算不上什么重税。    但这只是朝廷明面的税收,实际上地方官吏,为了盘剥百姓,另外还设立了工役税、银钱税、粮食税、劳工税。    甚至还有入城税,养牲口税,比如你养马、养鸡鸭鹅等等都会要求交税。    如此繁重的赋税,别说遇上灾年,就是风调雨顺的年景,百姓生活都困苦。    可想而知,明末这个天灾频繁的时代。    而3饷的征收,更是压倒百姓的最后1颗稻草。    3饷之重,完全超脱了百姓的负重,迫使百姓根本活不下去。    尤其是连年干旱的陕北,以及陕西、河南、湖北交界区域,这也是李自成、张献忠等数十支农民起义军,能够星火燎原的根本。    丧心病狂的卫周胤,曹溶,催收的税赋项目,更是高达十几种。    算下来每1个历城百姓,就需要缴纳两贯铜钱的税赋。    而如今山东在册人口,是5百3十余万。    就按5百万人口算,这笔税钱收起来,就将会高达1千万贯。    也就是7百万两白银,不得不说,卫周胤和曹溶这个催收税赋政策,1旦强行摊派下来。    引导的后果,必然是官逼民反。    “疯了,这个卫周胤简直是疯了。”不明就里的宋应亨,看到底下官吏,送来的右布政使衙署告示,气的拍案而起。    “来人啊,叫吴韩起,董嗣朴来见我。”    吴韩起和董嗣朴因为得到曾樱和朱云飞的授意,被叫到左布政使衙署,面对宋应亨的责问。    吴韩起也没敢明言,只是叫苦不迭的说道:“宋藩台,卫藩台有内阁催收文书,曾军门都挡不住,我们这些下官,难道还敢抗命不遵?”    “朱将军呢?他也不管?”宋应亨瞪着吴韩起,气愤的问道。    “宋藩台难道不知道?”吴韩起恭声问道。    “我知道啥?”宋应亨1愣。    “朱将军前几日就去了登州视察军务,而且他走之前,有交代政务之事,他无权插手,任凭曾军门处置。”    吴韩起表情端正的回道。    “我去见曾军门,不能任由卫周胤、曹溶这样盘剥百姓。”宋应亨有些气急败坏站了起来。    “宋藩台,你这个时候去,怕是见不到了军门大人了。”吴韩起再次开口提醒了1句。    “吴知府,你能不能说话痛快1些,我为什么见到军门大人?”宋应亨压抑不住火气,瞪着吴韩起吼道。    “宋藩台,曾军门刚才已经离城,前往京师述职去了。”    吴韩起苦笑1声:“藩台大人,你还不明白吗?这事曾军门管不了,毕竟是内阁压下来的,胳膊拗不过大腿啊。”    “管不了?那我去找姜臬台,我就不信,他卫周胤,能够1手遮天。”宋应亨气愤的不已的说道。    “巧了,臬台大人昨日就去兖州府巡视运河去了。”吴韩起摇摇头,忍不住笑道。    “这么巧?”宋应亨眉头1皱,凝目看着吴韩起,挥了挥手,把左右衙役都打发了出去。    “吴韩起,你跟我说实话,究竟怎么回事?”    吴韩起这才正色的说道:“朱将军离开之前,曾对下官说过1句话,叫做‘上天欲其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不过这事,还得藩台大人配合1下,你不妨去右布政使衙署闹1下。”    “最好来个生气病倒,让卫周胤、曹溶好好疯1把。”    “你们进入瞒着我1个人?”宋应亨闻言,颇为不满的说道。    “藩台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