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玄简】书生与花魁 (第2/2页)
那玉佩塞到李玄手中,继而说道。“留下一首诗便走吧,明年此时此刻,可凭这枚玉佩来此寻我。” 李玄微微一怔,正欲多言,那隋英公子已经头也不回的进了里间,铜铃清脆的声音响起,几名小厮携着笔墨纸砚前来,将纸铺到桌上,随后研磨将笔递到了李玄手上。 李玄虽不明所以,但也提笔挥毫。 “公子只应见画,此中我独知津。 写到水穷天杪,定非尘土间人。” 待李玄走后,那隋英公子接过那诗,随意看了一眼,便撇了撇嘴,叫人收到一旁。 第二年,李玄如约而来。 依旧是桑落酒,依旧是一袭红衣的那个人。 那人半靠着贵妃椅,眉目如画,下颌微微仰起。“李公子游历一年,可有心得?” “览名川大山,行扁舟,赏垂柳。见各色人种,京城虽好,却不似坊间模样。” “李公子倒是洒脱,依你所言这京城竟不如外面了?” “各有各的好,只不过坊间更自由。” “那不思乡吗?” 李玄一动不动的看着他“思人,未思乡。” 隋英公子漫不经心的喝了一口酒,低头清了清嗓子,还未出声。李玄便起身招呼了小厮,小厮依旧携着笔墨纸砚。待他们铺好,李玄提笔写道。 “日落赴山海,圆月仍天高。 相思如若絮,蒲苇为伊飘。” 隋英公子噗嗤一声又笑了,评价道。“不伦不类。” 李玄脸蓦地红了。“发自肺腑。” 李玄心里也道唐突,可不知怎地,第一面的惊鸿一瞥却一直被他记到了心里。游历这一年,山也是他,海也是他,月也是他,花草也是他,无一不相思,于是便不伦不类的写下了这些。 这次隋英公子没急着唤他离开,反而命小厮们上了几个小菜与李玄畅饮畅谈,直到黄昏时分,隋英公子才起身相送。“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明年李公子若有意,可再凭那枚玉佩前来。” 李玄亦回礼,转身离去,一边走,一边盈盈微笑。 第三年,李玄如约前往,不待隋英公子催促,便提笔写道。 “今夕春风渡,有鹊落前庭 三千浮云蔽,一日尽开明 酒尽销诗意,曲高和动听 君子择城遇,白首不负卿。”② 隋英公子又笑了,随手摘下面纱,鼻若悬梁,唇若涂丹,肤如凝脂,明明没到三月,李玄却似乎看到了桃花盛放。 李玄想。“我这书生不是真书生,这花魁确是真花魁。” “看呆了?” 李玄一笑。“确是如此。”于是转身便走。 “这是为何?”隋英公子似是不解。 “公子既知我心,给我看了面目,我便也知公子心,现下去寻那鸨母问一问,花魁赎身究竟几何。” 隋英公子再次笑出了声,手指点上了李玄的额头。“书呆子,你这书生不是真书生,我这花魁就是真花魁了吗?可曾听闻京城简家。” “听过。” “那竟不知简家大公子,名唤隋英。” “后来呢?” 茶楼里的人听的如痴如醉,催促道。 “后来那花魁便和书生结亲了。”说书人把折扇一收,笑意盈盈的说道。 “那花魁为何偏生看上这个书生呢?”有人似乎不满足于这个故事,继续询问道。 “因那花魁偏爱唇红齿白的白面书生。三年前一场宴会一瞥就看上了。”一道清朗却又慵懒男声从外面传来,茶楼众人纷纷侧目。 一位红衣男子款款而来,白生生的脸膛,目似春星,鼻如玉梁,牙排碎玉,唇若涂朱,顺滑柔美的青丝飘逸地轻垂在身后,身上的衣衫随风而动,万种风情浑然天成。 茶楼内一时静谧,不发一言。倒是那男子微微蹙眉,伸出手指点了点台上的说书人道。“书呆子,讲完了吗?” “讲完了,走吧。”说书人微微一笑,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揽着那红衣男子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内。 “他讲的竟是真的!”待二人走后,茶馆众人才缓过神来议论纷纷。 “可那花魁既然只爱那书生面目为何让考验了他三年呢?” “刚才他说什么来着?”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对,就是这句。” “那花魁喜爱的是他既洒脱又沉稳的性子啊。” “那书生是吗?” “谁知道了,他们都走远了,不然你去问问?” “不问了,肯定是。不然为何他也如约来了三年呢。” 1 众人议论过后,也便散去了。 至于那花魁和书生。 虽说那花魁不是真花魁,书生也不是真书生。可谁又知道,那书生已然成了花魁的书生,那花魁也只是书生独一人的花魁。 芳是香所为, 冶容不敢当。 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③ 苏轼的《失题三道》意为像公子这般俊美的人只应该在画里出现,我在这里只知道其中的迷津。抄书抄写到水穷天末,才能确定公子你不是尘世之中的凡夫俗子。 ②出自不知名网友 ③《子夜歌四十二首·其二》老天看到了我的心愿,让我终于遇见了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