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幼鸟  (第2/2页)
在花城进厂打工,常年难得回家一趟,就留下他俩公婆在家侍弄几分薄田和几亩果园。    不过福生叔闻言就有些不赞同了。    “谁说待在家里就没出路的,我看浩仔在家养鸡就养得很好,那么久了都没死几只,全都生龙活虎的,到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绝对比在外面打工强得多。”    “哟,福生这个养鸡专家都这么说了,浩仔你今年可不得赚不少钱,赶明儿,桂花婶去别村给你说个媳妇,有钱了就先成个家嘛。”    “这个好!”    “我们这些叔伯婶娘的早就想喝你的喜酒了。”    “来年生个大胖小子,到时你阿奶睡觉都能笑醒吧。”    一群长辈干着活也不耽误拿张浩这个晚辈开玩笑。    张浩笑笑没在意,反倒是点头道:“桂花婶,那我就在家等你的媳妇咯,你可要说话算数哦。”    “没问题,保证给你找个屁股大生儿子的好媳妇。”桂花婶拍着胸口说。    “哈哈哈哈!”    “这事儿靠谱!”    张浩则一脸黑线,不敢再说话了。    他的审美标准还是很正常的,生怕桂花婶真给自己说来一个屁股大的壮媳妇……    干活的气氛很轻松,有说有笑的,倒也没觉得有多累。    不过日头渐高,干体力活还是免不了出一身汗的,张浩专挑大石头搬更是满身大汗。    又干了一会,感觉有些口渴,便取下在摩托车车把吊着的饮水葫芦,坐在路边的石头上,“咕咚咕咚”地喝了好几口溪黄茶解渴。    其他乡亲们也各自拿出自己的水壶,坐下歇息喝水。    张浩看有的人水壶里泡的还是桑叶,春夏之季采摘新鲜嫩绿的桑叶,洗干净蒸晒之后制作的桑叶茶,农村也经常用来泡水喝。    除此之外还有正经的高山绿茶、菊花茶、竹叶茶、蒲公英茶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啊。    正感慨着,他突然听到自己坐着的石头身后草丛里有微弱的鸟叫声传来,便好奇的转过身去,顺着声音,随手扒开草丛找过去。    然后就看到草丛里躲着一只通体黑色,似乎是刚出窝学飞的幼鸟,不过看它被人发现后,扑腾了几下翅膀都没飞起来,估计是受伤了。    张浩见此便直接伸手将其抓住,也不顾小鸟惊慌地“叽叽”乱叫。    “我还以为是什么鸟呢,原来是了哥仔啊。”    抓在手中随便观察了几眼,他就认出这只幼鸟的身份了,正是农村很常见的乌了哥,也就是八哥。    乌了哥是当地对八哥的方言俗称。    通体黑色,嘴和脚是橙黄色,尾羽有白色端斑,双翅下方也有白色的翅斑,张浩是绝对不会认错的。    毕竟他小时候就掏过不少八哥的鸟窝,也养过好几次幼鸟,虽然最后都因为乱七八糟的原因夭折了,没一只养成功过……    现在手里这只齐毛的幼鸟应该就是刚出窝学飞的,额部那标志性的黑羽簇都还没长出来呢。    估计是刚学飞,不慎撞伤了右翅,这才躲在草丛里面的。    张浩抬头打量了一下四周的环境,想看看这附近有没有八哥的鸟窝。    可惜这里到处都是岩石峭壁,即使有几棵松树也都是高高在上的,根本无从得知这小八哥是从哪里飞出来的,也没看到有大八哥的踪影,估计鸟窝不在这附近吧。    “咦?浩仔你从哪捉来的乌了哥?”大伯走过来问道。    “就在这路边捡的,好像翅膀受伤了飞不起来,也找不到窝在哪里。”张浩指了指身后的草丛说道。    “哦,那你先带回去养着吧。”大伯随意说了一句后就不太在意了。    这八哥在农村随处可见,没人会稀罕,只有些小娃娃喜欢捉来玩,大人基本都不待见这种鸟。    当地有句谚语,见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    意思就是每到黄皮果成熟的时候,这乌了哥就专喜啄食熟透的黄皮果子,不熟的,不大熟的都不啄食,十分遭人厌。    其深层的含义则是指那些出卖、坑害亲友的熟人,也指专占亲友熟人便宜的人。    可见,这据说会学人言语的八哥,在农村也没多少人在意和稀罕的……    大伯都这样说了,张浩也懒得再去找八哥的窝送回去了,直接将它先丢进摩托车车头下方放毛巾的铁筒里,然后就继续干活了。    忙到正午,太阳越来越晒,大家也都又累又饿了,于是大伯就大手一挥。    “回家吃饭了,下午就不来了,明天我们六点半出发。”    “奶奶的,还没到六月呢,就那么热了!”    其他人也是热得要死,纷纷手脚麻利的收拾工具准备回家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