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二章 取之于民  (第1/1页)
    最后陛下拍板敲定,太子作为此次主理赈灾之人,于明日启程前往江南。    景王和户部、工部全力协助,吏部和兵部随时待命。    ***    这边,接到陛下圣旨的户部尚书头发快要掉光了。    他找到太子:“冬日里北三州雪灾,国库里的钱粮拿出去大半,如今要往江南送的物资实在凑不齐了!”    谁能想到呢?    身为天下粮仓的江南还会需要从别的地方调粮食去赈灾?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朝廷每年收上来的岁禄多半都是从幽州和冀州来的,江南富庶不假,可富的却不是朝廷的腰包啊!    太子闻言波澜不惊:“无妨,户部只协助太医院调集药材即可,粮食无需国库拨。”    户部尚书狂喜:“???”    “殿下此言当真?”    “君无戏言。”    可户部尚书又担忧对方从哪里去调集粮草,到时候出了什么差错,陛下降罪他也难辞其咎。    “殿下,臣斗胆询问,不知您打算从何处征集粮草?”    太子斟酌了一下,美化了一下,才说道:    “自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户部尚书:“……”    秒懂。    他在心里抚掌称绝。    好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还是太子殿下高见!    他在户部最为清楚,江南土地半数以上皆为地主所兼并,逃避赋税,天下粮仓泰半的米粮都进了那些人的私人粮仓。    就等着什么时候囤积居奇,大发灾难财了。    太子定是要从这些人身上去薅羊毛了。    妙极!妙极啊!    户部尚书沉重而来,一脸轻松而去。    叫时刻注意着此番动静的人摸不着头脑。    ***    “父亲,你说太子要去荆州还是扬州?”    吏部尚书兼当朝国舅爷府邸。    王氏父子三人也正在书房商议此事。    王家长子如今也在吏部。    有父亲保驾护航,王家大公子也不是无能之人,如今年纪轻轻已经官至五品侍郎。    是的。    和陈琢林差不多的年纪,却有着跟他老子一般大小的官职。    王家大公子惊才艳艳,肖似其祖父老王大人,在上京圈子里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问这话的却是王家二公子王游之。    这位二公子能够得到王尚书青睐坐在这里,却不是他因为能力出众。    纯粹是因为这小子混不吝,嘴又甜,深得王老夫人和王尚书的喜爱。    王尚书有嫡子嫡女四个,儿女各半,庶子庶女若干。    嫡子中大儿子已经如此出色,他们上京王家后继有人。    对小儿子要求就不那么严格了。    此时听到小儿子的问题,王尚书没有立即回答。    而是问大儿子:“远之觉得呢?”    王远之思索片刻,答道:“如今灾情最严峻之处便是荆扬二州交界处,故此……太子殿下应当会先到豫州。”    王游之:“???”    为什么荆扬州灾情最严峻,太子却要去豫州呢?    王远之解释道:    “如景王殿下所说,豫州南部的汝南,确实不失为安顿长垣河岸灾民的好地方。待此二州灾情稍解,顺路往东,便可到庐江,九江和豫章,乃至徐州……如此,才是最合适的路径。”    王尚书“嗯”了一声。    没说是也没说不是。    “前些日子青州刺史才换了人,咱们在北海和东莱的人被肃清,还剩下的也不敢再往外传信,族里已经有些微辞,江南不能再出事了。”    盐,铁,还有粮食,乃是民生最重要之物资。    需求庞大,但产量却不多。    如此价格自然昂贵,贫苦百姓之家一年到头都可能吃不上几两盐巴。    至于粮食,那更是富足时期的银子,困难时期的金子。    富足的时候,百姓除了充饥,还会想要吃饱饭。    困难的时候,粮食就等于命根子。    所以什么时候囤粮都不会吃亏。    而铁器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自然全是官营。    民间一旦发现私铸兵器,刑罚极为严厉。    而一般的铁器不在禁止之列。    只每个铁匠铺子和铁匠都必须是官府备案的,每年耗用的铁矿也都要有记录。    正是因此,不少世家朝着盐和粮食下手了。    他们勾结当地土著和父母官,买通朝廷的盐运官和粮食押运官,到最后还不都是任由他们说什么。    如今大靖两处大盐场,一在青州北海一带,一在江南。    青州盐场,如今朝廷换了刺史,他们已经不好控制了。    王远之拧眉。    “太子此行恐怕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赈灾……”    新安县的渔梁坝刚修不到五年。    渔梁坝上下游乃是此次决堤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段。    太子必定会查渔梁坝。    到时候……    王尚书也有些愁眉不展。    显然他也对这个明明是自己亲外侄,却比个外人还不如的太子十分恼火。    “江南盐场和粮仓对我王家十分重要,绝不能叫太子查出什么!”    他们已经失了青州。    若是再失江南,王家在太原的地位,在世家中的地位就要大打折扣了。    到时候琅琊那边的分支又要嘲笑他们本家了。    ***    绛福轩。    陈福林知道太子明日一早就要离京了,一颗心七上八下的。    “主子,这会儿殿下肯定忙着,您要不去长信殿瞧瞧?”    碧萝知道主子心里挂念,便提议道。    明日就要走了。    万一太子殿下忙的忘了,没时间来跟她们家主子告别,那她们主儿心里指定不痛快。    这半年来,太子不是在长信殿就是在绛福轩。    再没有去过别的妻妾那里,叫绛福轩的人生出来一种十分大逆不道的想法。    仿佛她们主儿和太子殿下是一对正儿八经的夫妻,别的人都不存在似的。    陈福林有些意动。    可她看了看自己胖的已经望不到脚尖的肚子……    还是算了吧。    自打四个月后,她这肚子就跟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了。    她瞧着比上辈子怀乖崽儿的时候要大多了。    约莫是那会儿她们日子过得清苦,没能给他好的营养。    现在条件好了,她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睡就睡,倒是把他养得更加壮实了。    “不了,殿下这会儿肯定忙着。”    若是他有时间,肯定会来看她们娘俩的。    救灾如救火。    江南的情形不太好。    她记得那时候应该是死了不少人,还有些别的事情,应该对太子很有帮助。    就是她一时之间没能想起来。    等到时候想起来了再给太子写信吧!    有句话说得好,“一孕傻三年”。    她觉得自己已经开始傻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