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王朝_第14章思录(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章思录(上) (第2/4页)

x口久久郁积,当中的驭民五术,尤其是疲民之术,更是令他觉得有如置身书中。“使民疲於奔命,无暇顾及他事。”这不隐隐有一种当下社会上人们像工蚁一样早出晚归的劳累奔波、学校里学生们夜以继日的辛苦学习的生动写照!

    古今往来,历朝历代制度最黑暗的统治核心也莫过於此了,说是统治者们密不示人的统治秘诀也不为过。所谓儒家的仁义道德只是统治者们光鲜的包装而已,这种驭民之术才是几千年来真正的统治内核。

    想起自己的祖祖辈辈正是在这种统治之术下世代艰辛劳作和生活,邵凡心中便一阵难以遏制的悲哀。而我们现在呢?现在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邵凡不禁自问,当即感到脊背透出丝丝的凉意。

    他把《商君书》放回书架,又挑了几本书回到书桌前看,似乎在寻找心中那个渐略明朗但仍未确定的答案。

    当连着翻阅完《饥饿的盛世》《简读罗夏史》和《罗夏国民X演变历程》三本书之後,邵凡寻找的答案已然确定无疑了。

    在《饥饿的盛世》中,他明白原来古代所谓的盛世,不过是帝王家的盛世,是被历史粉饰後的太平浮华,是当权者们的珍馐盛宴,而属於人民的,却只是满桌狼藉的残羹剩饭、满目赤贫的辛劳困顿。统治者不仅亲手打造了等级森严的T制,不断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对异见思想的极尽压制,还主动抗拒外部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坐失国家和民族跟上时代发展的历史机遇。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愚民、弱民而利於自身的统治,把全T国民都驯服为自家的奴才,发展到极致便是乾脆彻底闭起国门不再看世界,一门心思幻想着自家江山的千秋万代。

    而在《简读罗夏史》和《罗夏国民X演变历程》两本书中,邵凡顺着作者的叙述,无b痛彻的领悟了我们这个民族是如何世世代代被T制所塑造所驯服,乃至一步步退化为JiNg神孱弱、头脑麻木如被圈养的羊群一般的生物,不得不依附於权力才能站直站稳,不得不寻求於千方百计的抓住权力才能像握住救命稻草一样填补内心的那份苍白和无力。

    接着,邵凡又陆续读完了《走出帝制》和《血酬定律》,书中那些借古讽今的意味和剖析,令他不得不思索很多东西,而随着思索的逐渐深入,他心中的答案也已然确定无疑。

    没错,古代也好,现在也好,其实都是同一种统治模式的一脉相承,都是一言堂的独裁。只是统治者由家天下变成了党天下,只是加了个“人民”的名字,换了身“共和”的衣服,到头来依然是实行权贵统治的老套路。

    正是这套数千年以来的驭民之术,概括起来就是以愚代智,以疲除逸,以弱去强,以J驭良,才造成了如今的社会现状。在这种流氓政治、小人政治的治理下,试问任其发展下去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社会,难道最後的结果不就是黑社会吗!

    然而愤怒之余,邵凡只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对於改变这种现状的有心无力。但是转念一想,难道古人只给我们留下了如此黑暗的东西,没有留给我们相应的破解之道吗?

    带着这种念头,他又返回书架前挨个寻找着,一排排、一本本,仿佛和书架上的书赌气似的不停的拿出来又放回去。

    忽然在书架不起眼的角落里,一本被牛皮纸包裹的书籍引起了他的注意,打开一看,原来是两本包在一起的小册子,一本名为《梨洲传》,一本名为《禁思录》,作者是同一个人。

    由於被牛皮纸包得严严实实,两本书看上去都近乎崭新,而且与众不同的是,它们都不像是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有些朴素简陋的装订倒像是作者私印的书籍。

    这下邵凡彻底来了兴致,因为这也等於表明,这些都是j1ngsHu中的j1ngsHu,连正式的出版途径都不可触及。

    但当翻开那本《梨洲传》,邵凡却不禁有些失望,这算哪门子j1ngsHu,不过是一本传记加随笔,长篇累牍的介绍了一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h宗羲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轨迹,以贯穿历史的视角重新诠释了一番其朴素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草草翻完了《梨洲传》,邵凡又漫不经心的接着翻开了《禁思录》。

    这本书的开首便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秦以後的两千多年来,我们的历史究竟是总T在前进还是在後退?社会JiNg神是一直在走向文明还是在一步步沦向黑暗?

    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引入了h宗羲的《留书》来切入这个主题。

    《留书》第一章的“文质篇”开头便引用了苏洵的一段话:“忠之变而入於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yu反之於忠也,是犹yu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

    “文”与“质”,文中即略为文明与野蛮之意,苏洵以为,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是犹如水往低处流一样的趋势。变为文明之後,再反过来回归野蛮,就像让水往高处流一样难了。简而言之,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以趋“文明”、去“野蛮”为总的方向。

    然而下文中h宗羲却出人意料的表示:“余以为不然。”

    他认为:喜质而恶文者,凡人之情也……吾见世运未有不自文而趋夫质也……天下之为文者劳,而为质者逸,人情喜逸而恶劳,故其趋质也,犹水之就下。

    按字面意思理解的话,h宗羲的观点应该是:趋向於野蛮而非文明,属於人之常情……我所见闻的世道从来都是由文明步步趋退於野蛮……由野蛮转入文明是辛苦不易的,而由文明转入野蛮则轻而易举,人们喜欢轻松安逸的事而不喜欢辛苦不易的事,所以社会的趋势才是由文明趋於野蛮,就像水自然而然往低处流一样。

    显然,h宗羲想表达的是,社会的发展趋势之所以是由文明沦为野蛮,原因在於人们的好逸恶劳。

    而作者却认为,此时的h宗羲还未像後来那样意识到这个社会之所以一再向野蛮倒退的根本答案,但却不偏不倚的切中了问题的关键,有意无意中点到了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其实,每个人大约心里都明白,人之情多喜文恶质,而非喜质恶文。人们向往文明的生活,就像人之Ai美一样,是最自然不过的天X。文明和谐共存的生活,才是一种与你与我与大家都方便轻松的生活。在一个文明社会,野蛮的行为往往会得到沉重的制裁,绝不是种轻易安逸的事。而在一个崇尚野蛮的社会,只会是纷争和欺压的沃土,只是一种对统治者轻松而老百姓艰难度日的生活,大多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