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回、水火相济(一): (第2/2页)
们习武之人,绝不允许。」 一官一听这麽严重,赶忙解释说:「可是,是穆先生让我来和你学本事,这样应该没有这麽大罪过吧!」 「你师父书信於此,只托我传授些本事给你,并没有要我收你为徒,所以啊,你师父还是穆敏行,我只是代他传授所学给你。」 「哦!...」一官似懂非懂应了一声,但想了想又问:「那我不叫你师父,要叫你什麽?难不成叫“老和尚”吗?」 圆觉一听笑了出来,又想了想後便说:「好吧!你在这里可以叫我师父,但离开这里,对别人便说是穆敏行的徒弟就行,既不能说是师承於我,更不许对外宣称,出自南少林或东禅院。」 一官不明白其中道理与差别,但他其实就只是想学本领,至於师承何处、门派高低,这些琐碎之事,既不了解也不以为意。 一官想了想,这些事对自己一点差别也没有,便应承道:「好啊!我在这里把你当师父,离开这里就不把你当师父,至於东禅院里那些和尚,离我越远越好,我根本不想与他们,有半分钱的关系!」 圆觉知道一官还不懂其中道理,但既然这孩子承诺了,就是承诺。只要这孩子是个坦荡之人,既使以後长大懂了,也依然会遵守,於是便应了声“好”。 圆觉继续要求道:「第二条,我教你的本事,你不可拿去作J犯科,行不公不义之事。」 这话说得简单明了,但一官却想不清楚,不敢轻易承诺,他只小声问说:「我学本事,就只想出去闯一番事业,为村里乡亲求一个温饱,这样算不算“作J犯科”?」 “图个温饱”这麽卑微的要求,不该也不能拒绝吧! 但在闽南一地,山多田少,不出海何以图温饱。但一旦出海,在朝廷眼中,就是“作J犯科”。 圆觉生於斯长於斯,当然知道这状况,也欣赏一官不轻易许诺的个X,便退而求其次说:「就算你要出海闯天下,至少不可以用来与朝廷对抗。」 一官还是想不清楚,又问:「朝廷是指什麽?」他抓着头接着说:「如果朝廷指得是皇帝老儿,我没有想过,也不知道有什麽理由,要与他对抗。但是如果朝廷指得是,那些欺负老百姓的坏官,我想师父见了,也不会袖手旁观。 就像上个月,我们村子里小牛他爹,因为收成不好,交不了足量的谷子,就被税官活活打Si,那时候我在旁边就想,如果我有本事,一定会出手保护他们。」一官说得义愤填膺。 圆觉不由得叹了口气,朝廷这些年不奉典常、横征暴敛,他不是不知道。各地方税官,无所不用其极的搜刮手段,他来自乡里,当然也不会没见识过。他问自己,如果碰上了这事,自己能不能忍住不出手? 当然,最後他释怀了,因为他明白这件事的重点,根本就不在於最後是否出手,而是当他在挣扎能忍与不能时,就代表他心底,是认为该出手了。 一官所言是有道理的,这世道“官不官,民不民”,朝廷是什麽?谁又能代表朝廷?自己不也是个朝廷钦犯,闯天牢、夜探戚将军,这样算不算与朝廷对抗?又是不是作J犯科呢?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又怎麽能要求一个孩子承诺呢?於是他再次让步说道:「习武之人,至少要存侠义之心,锄强扶弱、救倾安危,这能不能做到。」 一官这次再无犹豫,大声直率说道:「不用师父吩咐,一官一定做到! 「第三件事,我教你的本事,不可随意传予他人,待你到一定年纪後,需择...正直、侠义之人传授。」圆觉要说这些话时,有“忠义”这麽一个字眼,在他嘴边咽着,却怎麽也没说出口。 他还清楚记得,戚将军在教他武功之前,是用这个字眼对他要求的。当时的他,没有觉得任何不妥,慨然应允。 如今大半辈子过去了,对这字眼反而犹豫了起来,经过了这麽多事之後,遇到了这麽一个朝廷,要做到“忠”这字,谈何容易,若是一昧愚忠或许可以,但这个“忠”,却再难与“义”凑到一块,尽忠了这个朝廷,就必须不义於百姓。 圆觉又叹了口气,摇着头思到,“这世道君不君,臣何以臣?”。所以他选择,用了正直与侠义这两个字眼,取代了忠义。 一官亦毫不犹豫回道:「将来我收的徒弟,一定要和我一样,正直且侠义。」说时自己也不好意思,笑了起来。 圆觉也笑了起来,m0了m0一官的头说:「希望真能如此。」 一官再次肯定说:「一定不会用师父的本事,去做让师父丢脸的事。」 圆觉听着点了点头,肯定一官的融会贯通,但其实他并不怕丢自己的脸,只担心辱没了戚、俞两位将军毕生心血,也希望在自己手上没完成的心愿,能在眼前这个孩子手里完成,开创一个人人能温饱的太平世道。 一官又磕了三个头说:「在这里是师父,所以这头还是要磕。去别的地方不能叫师父,那别的地方就不磕了。」 圆觉本想阻止,但想想他说的也没错,就由他吧!但出乎意料的,是不知为何?自己也不知不觉心喜,笑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