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间戳 (第2/8页)
UTC的这种主要频移速率由MSF时间台英语:TimefromNPLMSF、WWV英语:WWVradiostation和CHU时间台英语:CHUradiostation以及其它的时间台广播。在1966年,CCIR批准了"阶梯原子时"SAT,steppedatomictime,由於没有速率的调整,使它以0.2秒为阶梯更频繁地进行调整,让它与UT2的差异保持在0.1秒内[17]SAT由WWVB和其它时间站播出[16]。 在1972年,引入了闰秒系统,以便将UTC秒设定为与标准SI秒完全相等,同时仍保持UTC时间在UTC日期的每一天中与UT1的变化同步[9]。在那时,UTC时钟已经落後於TAI10秒,TAI在1958年与UT1同步,但此後一直在计算真正的SI秒数。1972年後,两个时钟都以SI秒为单位滴答作响,因此它们在任何时间显示之间的差异为10秒加上截至该时间应用於UTC的闰秒总数;截至2007年6月,UTC已经cHa入了27次润秒,所以差异为10 27=37秒。 cHa入的闰秒编辑 已实行的闰秒日期 年6月30日12月31日 1972年 1 1 1973年0 1 1974年0 1 1975年0 1 1976年0 1 1977年0 1 1978年0 1 1979年0 1 1980年00 1981年 10 1982年 10 1983年 10 1984年00 1985年 10 1986年00 1987年0 1 1988年00 1989年0 1 1990年0 1 1991年00 1992年 10 1993年 10 1994年 10 1995年0 1 1996年00 1997年 10 1998年0 1 1999年00 2000年00 2001年00 2002年00 2003年00 2004年00 2005年0 1 2006年00 2007年00 2008年0 1 2009年00 2010年00 2011年00 2012年 10 2013年00 2014年00 2015年 10 2016年0 1 2017年00 2018年00 2019年00 2020年00 2021年00 年6月30日12月31日 1 总计1116 27 目前TAI与UTC秒差 37 闰秒的调整最初委托给国际时间局,但於1988年1月1日转交给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IERS通常在UTC和UT1之间的差额接近0.6秒时cHa入闰秒,以防止UTC和UT1之间的差额超过0.9秒。 UTC的标准允许在任何UTC月份结束时cHa入闰秒,但第一优先选择6月和12月,第二优先选择3月和9月。截至2017年1月,所有的闰秒调整是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结束时cHa入的。无论是否要做闰秒的调整,IERS每6个月都会发布一次公告:"BulletinC"。这份公告通常在每个可能的闰秒日期之前半年发布:通常在1月初6月30日和7月初12月31日[18][19]。一些授时的广播会发出闰秒即将来临的语音通知。 从1972年到2020年,平均每21个月就cHa入一次闰秒。然而,间隔是非常不规则的,而且明显在增加:在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六年中没有闰秒,但在1972-1979年的八年中有九个闰秒。 与在当地时间2月28日23:59:59之後开始的闰日不同,[a]。UTC的闰秒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出现;例如,2005年12月31日23:59:60UTC的闰秒是美国东部标准时间的2005年12月31日18:59:60下午6:59:60和中国时区的2006年1月1日07:59:60上午。 过程编辑 当需要cHa入闰秒时,将在所选UTC日期的23:59:59秒和下一日期的00:00:00秒之间cHa入一个正闰秒。UTC的定义规定,优先选择12月和6月的最後一天,其次可选择3月或9月的最後一天,最後才能选择任何其它月份的最後一天[20]。截至目前,所有闰秒都安排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额外的秒在UTC时钟上显示为23:59:60。在显示与UTC相关的当地时间的时钟上,闰秒可能会cHa入到其它某个小时或半小时或四分之一小时的末尾,具T取决於当地时区。负闰秒将删掉所选月份最後一天的最後一秒23:59:59,因此该日期的23:59:58之後将紧跟着下一天的00:00:00A。自引入闰秒以来,平均太yAn日仅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过原子时,并没有触发过负闰秒。 1 地球自转减慢编辑 由於行星旋转速度加快,基於SI的日与实际日长的偏差,导致日长缩短。 因为地球的自转速度的变化不规则,导致闰秒的间隔不规则。事实上,地球自转在长期上是不可预测的,这也解释了为什麽闰秒通常只提前六个月宣布。 F.R.史蒂芬森英语:F.R.Stephenson和莫里森L.V.Morrison[13],根据西元前700年至西元1623年期间的日食的记录,1623年至1967年期间望远镜观测的掩星,以及此後的原子钟,开发了太yAn日长度变化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显示平太yAn日以每个世纪1.70ms±0.05ms稳定的增长,再加上大约1,500年周期半振幅4毫秒的变化[13],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平太yAn日的延长率约为每世纪1.4ms,是周期X分量和总速率之和[21]。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是cHa0汐摩擦,仅此一项就将使一天每世纪延长2.3ms[13]。其他促成因素包括地球地壳相对於其核心的运动,地函对流的变化,以及导致巨大质量再分配的任何其他事件或过程。这些过程改变了地球的惯X矩,由於角动量守恒而影响了自转速率。其中一些重分配会提高地球的自转速度,缩短太yAn日,并对抗cHa0汐摩擦。例如,冰河反弹英语:Post-gcialrebound将太yAn日缩短了0.6ms/世纪,2004年发生在印度洋的地震和海啸被认为缩短了2.68微秒[22]。 然而,将闰秒视为地球自转速度减慢的指标是错误的:它们是测量地球自转的原子时间和平太yAn时之间累积的差异指标[23]。本节顶部的曲线图显示,1972年的平均日长约为86400.003秒,2016年的平均日长约为86400.001秒,表明在这段时间内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