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上 (第1/2页)
燕旌四十六岁时,非常忌讳旁人提到“老”。在傅塘柳看来燕旌还远没有到要称老的年纪,形貌也仍然是壮年的模样。叫旁人来看,燕旌名气也大,年纪在江湖上正够做中流砥柱,往大里称呼他是种尊敬,因而大约会觉得燕旌的脾气还是数十年一日地古怪。 燕旌的脾气一向是很大的,后辈们见到他害怕,就要往顶格里尊称他;他不喜欢别人说他老,听到这些尊称就越发脾气大了。是以燕旌四十六岁这一年,总是要生很多闷气,摆出很多让后辈们更加害怕的脸色。 人人都知道燕旌燕大侠脾气大。他还是燕小将军时单人轻骑纵入肃戎人军营取人首级全身而退,他做燕侠客时以一当十游刃有余,成了宁安燕大侠后,北方失去故土根基的变得死气沉沉江湖人都投来宁安,叫自古以来的宁安风雅也变得勇武起来。人人也都道当世也只有他配得上这副暴戾脾气,都在他阴沉下脸时、真的发脾气前落逃。傅塘柳总要独自面对被人惹恼后阴着脸的燕旌,所以只有傅塘柳知道燕大侠沉下脸后并没有旁人想的骇人后续,他只是这样阴沉着脸生闷气罢了。在傅塘柳看来燕旌这样的脾性是一种虚张声势的可爱,正如在他看来四十六岁的燕旌,仍然同二十多年前一样散发着腾腾的年轻气劲。 傅塘柳还知道,这种时候拉着燕旌去做些别的事,燕侠客就会很快变得不那样骇人。平时可以找他去练刀,今天可以唤他一起去上元灯会。宁安府本是江南最富庶的地方,此地的上元灯会历来是闻名天下的。朝廷迁到宁安府,宁安成了偏京后,上元灯会就更加奢华。宁安灯会有三景,一自然是满城灯火,煌煌如白昼;二是城中白云山自上而下要布一路花灯,远看如灯火天梯直达上天;三是潜龙江横跨整个宁安城,又有诸多支流小河互通,城中灯火与白云山灯路倒映水中,泛舟江河中,一时间不知道船所行处是天是水。 燕旌不愿意去更热闹的江左岸。尽管在傅道长眼里燕侠客的脾性是可爱,但他也不能否认燕侠客甚是骄横,不愿意的事就是勉强不来。江右岸不容易找到好的观景点,勉强能看见白云山倒影的桥头都被占满。最后他们偷偷摸摸翻到了酒楼的顶上,躲在高耸的门首后头,恰能看见白云山一角灯路与江左繁华灯火。 傅道长有一副看不出年纪的好皮囊,穿一身道袍,端的是仙风道骨,即使做些偷偷爬人房顶的事,也像仙人偶瞧人间烟火似的。燕旌不像他这样出尘,在傅道长旁边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他看江左岸,傅塘柳就这昏暗灯火和皎皎月色看他。中宵月色是冷白色,满城灯火是暖黄色。燕旌生得一副北人的长相,轮廓分明深刻,体格也高大健壮。他坐得像把剑,带着与这溶溶月色和温暖灯火都不相称的肃杀。 他还远没有老。他的脊背仍旧直挺,肩背比十八岁时宽厚,令腰身在对比之下显得窄了下去,看上去像北方矫健的兽。燕旌善使刀,随身佩的一柄环首横刀,此刻他的手也正下意识地按在刀环上。夜色模糊了他的样貌,掺杂了几缕白色的鬓发也看不出泛白,他看上去仍然是二十八年前将敌将头颅挂在马鞍上,狷狂肆意的少年郎。 但傅塘柳看着这样夜色里这样的燕旌,明白了他为什么忽然厌恶别人提到“老”。 燕旌静静凝望着隔岸的灯火。他说,真是好夜色。 十九岁时,傅塘柳离开朔州青林观往南方去。他两手空空,只有背上的一把剑和一个只放得下一身换洗衣物的行囊,没有车马,独自往南边走。他走了很多天,徒步从幽州走到江南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走到宣阳地界,即将到肃戎与南去朝廷边境关隘的一个白天,他照旧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忽然听到背后远远传来马蹄驰来的声音。那马来得很快,傅塘柳耳力极好,听得出那是一匹好马——人年轻时多少都会喜爱好刀好马的,即便是日后人们眼中超然物外的青林观主傅道长,对好马也是有一分偏爱的——只有一匹马。马蹄声足够近时,傅塘柳停下了脚步,卸下背上的剑,站在原地等它。从北往南的路上偶尔会有这样从背后疾驰而来的马匹和马背上的肃戎骑兵,傅塘柳虽然身无长物,也是不想被人骑着马从背后劈掉脑袋取乐。以往想这么做的人,刀都不如他的剑快。那马跑近了些,他看到马背上的人不像肃戎人,再近了些,那马上的人看见他,勒住了马停到他面前打量他。 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